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

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

  八、“得无……乎”

  “得无……乎”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,在一般情况下,译为“能不……吗”或“能没有……吗”。如:

  1.览物之情,得无异乎?(《岳阳楼记》)——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,能不有所不同吗? 然而,当“得无……乎”用于表示猜想性、推测性的疑问时,“得无”则为“该不会(是)”的意思,“得无……乎”可用现代汉语的“该不会(莫非、只怕、恐怕)(是)……吧”对译。

  2.日食饮得无衰乎?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——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?

  3.今民生长于齐不盗,如楚则盗,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?(《晏子使楚》)——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,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,该不会是(莫非是)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吧?

  4.高帝曰:“得无难乎?”(《史记•刘敬叔孙通列传》)——汉高祖说:“(拟定朝廷礼仪之事)只怕是不容易吧?”

  有时句末与“得无”呼应使用的疑问语气助词“乎”省而不用,或换作“耶”字,其意义不变。如:

  5.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?(曹操《举贤勿拘品行令》)——现在国家只怕是有高尚品德和才能的人才流散在民间?

  6.成反复思念,得无教我猎虫所耶?(《促织》)——成名反复思量,只怕是(岂不是)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?

  另外, “得无”中的“无” 有时还换成“微”或“非”,构成“得微……乎”或“得非……欤”的格式,其意义也不变。如:

  7.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?(《韩非子•内储说下》)——堂下莫非有厌恶我的人吧?

  8.余以为周之丧久矣,徒建空名与公侯之上耳。得非诸侯之盛强,末大不掉之咎欤?(柳宗元《封建论》)——我以为周王室事实上老早就灭亡了,不过在诸侯之上保存个空名罢了。这恐怕是诸侯强盛,好比尾巴大了便摇不动的弊病吧?

  九、“有……者”

  文言文中,常用“有……者”这样的凝固结构,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,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。“有……者”可译作“有(个)……的”或“有(个)……的人”。如:

  1.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。(《揠苗助长》)——宋国人有个担心庄稼长得太慢就去拔苗助长的。

  2.楚人有涉江者。(《吕氏春秋•察今》)——楚国人有个乘船过江的。

  3.有敢为魏王使通者,死。(《史记•魏公子列传》)——有敢替魏王的使臣来通报的,处死。

  4.门下有毛遂者。(《史记•平原君列传》)——门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。

  十、“孰”、“……孰与……”

  “孰”字,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,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。指代人时,可译作“谁”,指代事物时,用“哪”或“哪个”对译。如:

  1.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?(《捕蛇者说》)——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?

  2.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?(《师说》)——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、知识的,谁能没有疑难问题?

  3.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(《论语•八佾》)——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,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?

  另一种用法是,“孰”字之前如有先行词,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,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“孰”字所代的范围的,这时,“孰”字就有从中“选择其一”的意思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哪一个”或“哪一件”。如:

  4.吾与徐公孰美?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——我跟徐公哪一个美?

  5.哀公曰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(《论语•雍也》)——哀公问:“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?”

  例4中的“孰美”和例5中的“孰为好学”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,这种“比较”的意思,古人用另一种形式“孰与”两词连用,就不是表示抉择,而在于表示比较,并成为固定格式。如:

  6.沛公曰:“孰与君少长?”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刘邦说:“(他)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?”

  7.谓其妻曰: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?”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——邹忌对他的妻子说:“我跟城北的徐公比,谁漂亮?”

  8.蔺相如固止之,曰:“公之视廉孰与秦王?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——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,说:“各位看廉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?”

  9.望时而待之,孰与应时而使之?(《荀子•天论》)——观望等待时机,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?

 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:“孰与”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,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,一般对译为“……比……怎么样”或“……跟(与)……比谁(哪一个)……”,如例678;若用在动词前,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,意在肯定后者,一般译为“……哪里比得上……”或“……怎比得上……”、“……怎如……”,如例9“孰与”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,要注意两点:一是不能拆开理解,二是要译出它的“比较”意义。

  十一、“与其……孰若……”和“与其……岂若……”

  “与其……孰若……”和“与其……岂若……”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(肯定)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,可用现代汉语“与其……不如……”或“与其……怎么赶得上……” 对译。如:

  1.与其有誉于前,孰若无毁于其后?与其有乐于身,孰若无忧于其心?(韩愈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)——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,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。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,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?

  2.与其杀是童,孰若卖之?与其卖而分,孰若吾得专焉?(《童区寄传》)——与其杀死这个孩子,哪如卖掉他?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,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?

  3.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世之士哉?(《论语•微子》)——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,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?

  有时,“与其……孰若……”格式中,“与其”不出现,单用“孰若”关联。如:

  4……为两郎僮,孰若为一郎僮耶?(《童区寄传》)——……做两个人的僮仆,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?

  5……从天而颂之,孰若制天命而用之?(《荀子•天论》)——……顺从天而歌颂天,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?

  十二、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和“宁……无(不)……”

  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和“宁……无(不)……”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,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。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是肯定后者,“宁”是语气副词;“宁……无(不)……”是肯定前者,舍其后者。这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“与其……宁可……”和“宁可……不……”对译。如:

  1.礼,与其奢也,宁俭;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(《论语•八佾》)——礼仪,与其奢华过分,宁可(倒不如)俭朴;丧事,与其治理的完备,宁可(倒不如)哀戚。

  2.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(《新注四书白话解说》)——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,宁可(还不如)有偷盗的臣。

  3.与其害于民,宁我独死。(《左传•定公十三年》)——与其对民有害,宁可我一个人死去。

  4.汉王笑谢曰:“吾宁斗智,不能斗力。”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汉王笑着推辞说:“我宁可斗智慧,也不能较量力气。”

  5.孙叔曰:“进之!宁我薄(通‘迫’),无人薄我。”(《左传•宣公十二年》)——孙叔说:“进军!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,不让敌军逼近我们。”

  有时,在“与其……宁……”格式中的“宁”字后加“其”字,构成“与其……宁其……”的形式,意义不变。如:

  6.与其杀是人也,宁其得此国也。(《勾践栖会稽》)——与其杀死这些人,不如得这个国家。 也有时在“宁”字前加否定副词“毋”,构成“与其……毋宁……”的形式,意义仍然不变。如:

  7.与其饥死道路,为群兽食,毋宁毙于虞人,以俎豆于贵家。(《中山狼传》)——与其饿死在路上,被别的野兽吃掉,还不如死在猎人手中,把我放在贵族家的食具中当食品。

  还有时“与其”中的“其”字不出现,构成“与……宁……”的形式,其意义也不变。如:

  8.与人刃我,宁自刃。(《史记•鲁仲连列传》)——与其让别人用刀子杀死我,宁可自杀。

  十三、“……有……以……”、“……无……以……”

  “……有……以……”、“……无……以……” 中的“有”、“无”都是动词(谓语),“以”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(谓语)与“有”、“无”之间,表示关联,可译作“用来(拿来)”、“来”等。如:

  1.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。(《左传•襄公十七年》)——我们这些小人物都有一个住屋用来避干湿冷热。

  2.布衣相与交,无富厚以相利,无威势以相惧也,故求不欺之士。(《五蠹》)——一般平民互相交友,既没有财产来彼此贪图,又没有权势用来彼此威胁,所以他们要找忠实不欺的人(做自己的朋友)。

  有时,动词“有”、“无”的宾语省略,这时,便成为“……有以……”、“……无以……”的形式,可用现代汉语的“有什么可拿来”、“没有什么可拿来”对译。如:

  3.项王未有以应。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。

  4……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》(《左传•昭公十五年》)——……诸侯都有办法拿来镇定安抚王室。

  5.愿大王急渡,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希望大王赶紧渡江,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,等汉军到了,没有什么可拿来乘渡的。

  6.曰:“君王与沛公饮,军中无以为乐,请以剑舞。” 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(项庄)说:“君王与沛公共饮,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,请让我舞剑助兴。”

  有时,也遇到“足以”连用,形成了固定格式,意义与“有以”、“无以”相近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能够拿来”或“足够拿来”的意思。如:

  7.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?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估计大王的兵力能够拿来抵挡住项王吗?

  十四、“……有所……”、“……无所……”

  “……有所……”、“……无所……”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,“所”字,经常用于动词、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,组成“所……”词组,也叫做“所”字结构,具有名词性,经常用在动词“有”或“无”之后,作宾语形成“……有所……”、“……无所……”的形式,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……有什么……”、“……没有什么……”的意思。如:

  1.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。(《项羽本纪》)——我进入关中以后,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。

  2.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(《史记•平原君虞卿列传》)——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为客整整三年了,左右没有什么人谈论的,我也没有听到什么,这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擅长的。

  3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——如果您放弃郑国,让它存在,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,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,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,您也没有什么害处。 有时,“所……”词组用在“何”字后边,组成“何所……”形式,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。如:

  4.今大王诚能反其道:任天下武勇,何所不诛!以天下城邑封功臣,何所不服!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,何所不散!(《史记•淮阴侯列传》)——现在大王果真能一改项羽的做法:任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,还有什么敌手不被你诛灭的!把天下的城邑分封给立功的臣子,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你!率领正义之师加上思念家乡的军队去打仗,还有什么人会不被你打败!应指出的是,“何所……”式中,“何”是谓语,“所……”词组是主语。如“何所不诛”,即为“所不诛(者)何”,意思是“所不诛灭的是什么”,也就是“什么都能诛灭”。可见,“何所……”形式,是谓语提前,有突出谓语的作用。

  十五、“……之谓也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也”、“其……之谓矣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乎”

  文言文中,尤其是议论文,常出现“……之谓也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也”、“其……之谓矣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乎”的格式。就表达方式来说,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。这种格式的使用,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,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。


  “……之谓也”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。“之”是动词“谓”的宾语前置的标志,这种形式可以翻译为“说的就是……啊”或“这就叫……啊”。如:

  1.故君子不傲、不隐、不瞽、谨慎其身。诗曰:“匪交匪舒,天子所予。”此之谓也。(《荀子•劝学》)——所以君子是不急噪、不隐瞒、不盲目,谨慎严格地要求自己。《诗经》说:“不过于急切,也不有意怠缓,能受天子的赏赐。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2.诗曰:“礼义之不愆,何恤人之言兮!” 此之谓也。(《庄子•天论》)——《诗经》说:“君子既遵守礼义,而行为无差错,又何必担心旁人说闲话呢!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3.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者,我之谓也。(《庄子•秋水》)——听到过许多道理,便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知道得多,说的就是我啊。

  “其……之谓也”的形式,是在“……之谓也”形式中动词“谓”的前置宾语之前加一个“其”字,这个“其”字是语气副词,意思是“大概”。这样就舒缓了“……之谓也”的肯定语气,增加了商量、推测的语气。如:

  4.太史公曰:“曰:‘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’其李之谓也!”(《史记•李列传》)——太史公说:“《传》(论语•子路篇)说:‘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正当,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;如果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不正当,即使下命令也没有人听从他。’说的这不正是李吗!”

  “其……之谓矣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乎”与“……之谓也”、“其……之谓也”的作用和意义基本一样,只是语气词“也”改换成“矣”、“乎”,表示了他们之间在语气轻重和口吻上的差异。“其……之谓也”的形式所表示轻度语气。

  5.诗曰:“自诒伊戚。”其子臧之谓矣!(《左传•僖公二十四年》)——《诗经》上说:“自己给自己留下忧患。”大概说的就是子臧这种人啦!

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

  6.诗曰: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。” 其是之谓乎?(《左传•隐公元年》)——《诗经》里说:“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,永远把它留给你这样的孝子们。”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?

看了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还看:

1.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归纳

2.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必备常识

3.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

4.2017高考文言文实词总结

5.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技巧归纳(2)

  

五米网本文地址 » http://www.5mw.com.cn/article/3971720856.html

更多阅读

逐日一签晨安心语语录 晨安励志

逐日一签晨安心语语录42句  工夫,能够教会我们良多东西,通知我们,被伤过,也被爱过,只是错过了良多,幸福过的曾,哀伤了将来。假如,在桑田的那头,没有了等候,那就先停下来,就算飞过桑田,也不会找到谜底,倒不如先看看本人是否

英国留学一年生活费花多少 英国留学生活费一个月多少钱

英国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群岛国家,拥有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,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得非常好。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往英国读书。那么,英国留学一年生活费花多少?出国留学网小编作了具体介绍,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。一

一年留学多少钱 大学毕业出国留学多少钱

很多同学及家长关心【一年留学多少钱?】相关问题,今天小编@Ella就整理了如下文章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在择校、准备文书、办理护照和签证等诸多程序之后,留学生们关心的就是:留学一年要花多少钱?其实,一年留学费用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,比如

英国留学的条件是什么 大学留学英国条件

在英国留学有什么条件?留学英国是很多人的梦想。现在自费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,所以留学英国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。条件,同学们可以自己对比分析自己是否可以申请到英国留学。英国留学条件:1.完整的以往学习经历信息例如申请研究生

声明:《2017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》为网友花开似水分享!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